回首“七七”,中华民族从沉沦到觉醒的伟大转折,也是民族精神不断升华的奋进过程。然而比幅员辽阔更令敌人感到意外的,是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迸发出的巨大勇气和惊人力量。7月7日,我们要送上一份敬意。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播出时间:CCTV-4中文国际频道 2015年7月7日起 每天8点档《中国新闻》播出
《中国新闻》将从7月7日起推出60集系列报道《不能忘却的纪念》,每集3-5分钟。系列报道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内容涵盖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的所有重大事件、重要节点,采访地点涉及中国几乎所有省份并延伸到海外,旨在揭露侵华日军的罪行,凸显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地位,突出中国的核心作用,同时展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壮举。
广阔的拍摄地域。该系列节目报道范围遍及海内外,采访地几乎涉及中国所有省份,并延伸至海外。
强大的采访力量。不仅有国内记者还联合驻外记者,将采访触角延伸至缅甸、印度、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及英国、美国、俄罗斯等二战同盟国。
超强的历史文献价值。系列报道基本涵盖了从“九一八”事变到受降日的抗战历程中所有的重要节点,重大事件,不仅全景式展示中国人民的抗战,还充分体现中文国际频道的对外特色,关注外国人眼中的抗战以及东南亚战场上的华人华侨的抗战,力争体现整个报道的文献价值。
精良的节目制作技术。节目中首次大规模运用演播室虚拟技术,60集节目有三分之一以上采用了虚拟,虚拟技术直观再现历史场景,主持人置身其中讲述历史故事,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
欢迎收看每天早上8点、中午12点、晚间21点《中国新闻》节目。您同时可以登录央视网,关注“CCTV4”微信公众号和“CCTV中国新闻”官方微博,获取更多信息。
在宜昌市夷陵区我们见到了91岁的苏贤树老人,苏老当年是一名江防军,在与日军战斗中负伤,伤愈后又加入了川江漂雷队,任务是在长江上布防水雷。当时从湖北到四川没有公路,唯一的交通线就是长江航线,日军想继续进逼陪都重庆就必须经过石牌,而中国军队则必须利用天险守住石牌。1943年,日军发动了鄂西会战。夺取石牌是此次会战重要战略目的之一。1943年5月,日军调遣10万余兵力,上百架飞机,对位于石牌方向的国军第六战区主力发起进攻。虽用尽各种方式,日军久攻石牌不下,掉头东逃。石牌也被当时中国军队称为“铁血要塞”。
石牌保卫战,中国军队粉碎了日寇自宜昌西窥重庆的图谋。如今像苏老一样的抗战老兵在世的都已经是90岁以上的高龄,在接受我们采访十天后,抗战老兵苏贤树去世了,而这也成为了苏贤树老人一生中最后的影像。——《中国新闻》记者
在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旁,我们见到了82岁的幸存者粟远奎。过去的五年里,他一直在为大轰炸受害者的民间对日诉讼索赔而四处奔走。索赔办公室就在遗址附近,谈到童年时期对轰炸的记忆,粟远奎至今对三次轰炸记忆犹新。2010年起,粟远奎担任“重庆大轰炸”受害者民间对日诉讼索赔团团长,先后三次赴日起诉。在粟远奎看来,他们这么做的意义就在于,不仅要为同胞讨回一个公道。更要还原这段历史,因为现在很多人忘记了这段历史。——《中国新闻》记者
一段极其珍贵的历史影像今天(23日)在CCTV4系列报道《不能忘却的纪念》中播出,其中很多画面是首次在媒体上曝光的。
这些影像是开国上将吕正操的女儿吕彤邻近期在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找寻到的。原始视频长达21分钟,是1944年到1947年的近三年时间里,美军观察组成员在延安拍摄的,记录了敌后根据地在缺少弹药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抗日的线年前,西方国家对敌后抗日曾存在很多误解,直到他们来到延安,看到游击队在简陋的环境下用土法制造手榴弹和地雷,看到敌后武装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看到三三制政权激发了各个群体的积极性,等等,才改变了此前的印象。他们的文字和影像漂洋过海,在西方国家引起很大反响,甚至直接影响了美英等盟国对中国的态度以及战略决策。这段珍贵的历史影像此后一直保存在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
今天《不能忘却的纪念》为您讲述一群西方观察者眼中的敌后抗日。节目中播出一段极其珍贵的历史影像,很多画面是首次在媒体上曝光的。这些影像是1944年到1947年的近三年时间里,美军观察组成员在延安拍摄的,记录了敌后根据地在缺少弹药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抗日的真相。他们的文字和影像漂洋过海,在西方国家引起很大反响,甚至直接影响了美英等盟国对中国的态度以及战略决策。
您一定听说过白求恩,但不一定知道林迈可。出生在英国的林迈可是白求恩的好友。1937年12月,他们坐同一艘船从温哥华来到中国。林迈可把自己在敌后根据地所看到的记录下来,并传到西方,让世界看到了真实的敌后抗战。
林迈可撰写的“华北游击战”的报告,目前保存在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它长达26页。在报告的正文前,美国战略情报局加了一句评语:“这是一位极为聪明能干的英国青年人对华北游击根据地的个人观察”。
林迈可在报告中认为,对“游击武装不抗战”的批评大多出于对情况的无知。游击武装在缺少弹药和炸药的情况下,无法发起大规模攻击,而小规模的战斗几乎每天都有,日军的据点被袭、封锁沟被填、公路被摧毁、电线年的上半年,仅一个县的民兵就进行了400次战斗。一位八路军指挥官对林迈可说:“连抓虱子的空儿
都没有”。时任晋绥军区司令员的吕正操当年和林迈可熟识,他的女儿吕彤邻近期在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翻阅了大量资料,发现不少是林迈可撰写的报告。
抗战初期,像林迈可一样活跃在敌后根据地的西方人士还有不少。1937到1938年,一些西方记者、医生、旅行家纷纷来到延安,记录了中国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抗日的线月,中缅印战区司令史迪威派驻的美军观察组进入延安。一段保存在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的珍贵影像,记录了观察组在延安看到的情景。
美军观察组原本打算在延安驻扎三个月,但最终逗留了将近三年,先后来过上百人。这些人在来到延安前,对抗战存在诸多误解。但实地探访后,几乎都彻底颠覆了此前的看法。第三任观察组组长彼得金此前从不掩饰自己的立场,而通过四个月的考察,对抗日的决心与能力有了清楚的了解。他对晋察冀指战员说:“你们做的每一件事我都同意,而且赞赏。”近三年时间里,观察组向美国政府撰写了大量报告,认为虽然武器有限,但是游击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
从包括林迈可在内的西方人士,到后来的美军观察组,他们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历,直接影响到美国等盟国的战略决策。最早呼吁美国政府与中国建立联系的就是这些来过延安的“中国通”们。他们让世界看到了敌后战场的真相。江南体育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