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良师】第三期:育人无痕 ——记文山市第三小学高明光师德先进典型案例
栏目:精品案例 发布时间:2024-09-16

  崇尚“立”字文化,奠牢道德根基,践行行知精神。育人无痕,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引导,关注学生精神状态,关切学生生命成长,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用情怀做有故事的教育,用大爱办有温度的学校,不忘教育初心,立志将学校创建成师生最向往的地方。

  高明光,男,彝族,1976年6月生,文山市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文山市第三小学“青春行知德育工作室”顾问,文山市校长论坛的发起者和践行者,文山州第三批“七乡名优校长”,云南省“国培项目”刘永兴名校长工作坊坊员,南京“曙光行知教育”共同体成员,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文山州共同体项目校负责人之一。

  1997年,初秋,西南小镇。一个木箱,一辆马车,五个前辈一个新人,半山腰的一个村子,是教育梦想开始的地方——文山市新街乡丫口寨小学。

  那个年代,一本教案、一本教科书外加一本备课笔记是初上讲台的主要“武器”;32只小桶,一个口哨,外加一个手电筒是常伴高明光的体育器材——大旱之年住校生的早操,从提水开始,一声哨响,学生便消失在晨幕中;120瓶香槟酒,一个年过八旬老人的追债,一个小时的等候,30分钟的交谈,毕业生李某终于一句:“高老师,实在对不起了,身上没钱,又想喝饮料,只有借你的名字赊账了”。在遗憾、温暖中第一次感到诚信教育的缺失。尽管条件恶劣,高明光从不曾想过放弃,在青春的赛道上,高明光在追逐,从倒数第一名至顺数第三名,50块钱的奖金,一群年轻人,一顿便宜的火锅是奋斗的慰藉。

  师德是什么?高明光比较懵懂,师德是不论条件有多艰苦,始终按照初心执着追求与不懈奋斗。在这半山腰上,一个孤独的身影,夜深人静,他在学习、思考、实践、逐梦。

  2012年,深冬,西华山下——文山市第七小学。灰瓦红墙村庄掩映下的一片开阔地,一所刚刚上划的市属小学栅栏之外,一名男子正向校园内张望,他是这所学校的新任校长——高明光。这所学校的现状让他神色凝重,更让他没有底气的,是从今以后,一切都只有靠他和他的团队奋力前行。办家长满意、社会认可、学生向往、职工喜欢的学校成为矢志不渝的目标。

  在文山市第七小学,高明光发现,这所学校留守儿童居多,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根本无暇顾及孩子。高明光与团队一起,积极探索流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科学模式,研究流动、留守儿童“监护脱节、安全隐患增加,关爱缺少、亲情观念淡薄,情感孤独、心理问题突出”等诸多问题。

  他大胆尝试,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把流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教师每月为留守儿童梳一次头、修一次指甲、整理一次书包、辅导一次功课、谈一次心,让留守儿童感到来自学校、来自党组织的温暖;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提高他们监护能力,形成家校教育的正向合力;成立文山市教育系统首个“流动儿童之家”和首个“留守儿童呼叫中心”。

  这项工作忙而辛苦,有的老师吃不消,说“人家家长都不管,校长简直是瞎操心。”但是高明光从没有半句怨言。那年初春,高明光大病了一场,200米左右的山坡,却需要中途停歇两次,90斤的体重有些瘦弱,入院15天,45天的激素,支撑他的是心中对教育的浓厚情怀。

  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一定能看到曙光。经过行动研究,联合干预,自闭学生何某敞开了心扉,家长的感谢信至今历历在目;“立”字教育的构建,学生徐某在“新时代好少年‘我为祖国点赞’主题教育活动中”一路过关斩将,直至进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演讲。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让人欣慰。渐渐地,学生爱上了学校,爱上了老师,学校成了留守儿童最温暖的港湾。

  师德是什么?高明光认知逐渐苏醒,师德就是关注学生精神状态,关切学生生命成长,用情怀做有故事的教育。

  2019年,夏末,阳光外滩。怀着美好的憧憬,高明光再次出发,组织任命他到文山市第三小学担任校长。高明光心想,这里校园设施完备,是一所老牌学校,应该可以稍微歇歇了,没想到老搭档一句“博远楼十分危险,学生跑动都感觉屋面在颤抖”,美梦被击碎,从此走上汇报之路。借读,搬迁,新建,停工、复工,复工、停工,夜以继日。一次次满怀信心,又一次次失落。失眠了,低血压导致的眩晕,心理接近崩溃,但是,高明光挺过来了,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责任担当”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师德是什么?这个想法像一团烈火,一直在高明光心中燃烧。他的认知逐渐通透,师德,就是迷茫过,抵触过,抱怨过,但从来没有放弃过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教育情怀,并由此情怀支撑下的对学生、家长、学校负责的态度。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开启了居家隔离模式。5月,文山州迎来全面复课。寂静了四个多月的校园,终于充满了欢声笑语。然而,复课不足一个月,班主任宋映梅老师偶然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一名学生手臂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划痕,新伤旧伤叠加,有的刀痕依然有鲜血渗出。

  高明光为此感到震惊,一直以来,他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品格与品行的养成,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危及到生命健康。这件事,如悠远的钟声一阵阵敲击在高明光的心头。

  灯火阑珊,高明光在深思:“德育工作刻不容缓,学生成绩可以不优秀,但是品行一定要端正,要眼里有光,内心向上。因为,未来的日子,我们就生活在学生创建的世界里。”

  高明光迅速和团队一起,组建了一支专业的队伍,长期研究学生心理干预的方法和策略,做到育人无痕。就这样,学校青春行知德育工作室成立了,工作室老师及时介入,根据问题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工作室成员通过增进父女之间的感情、缓解单亲妈妈的焦虑、提高孩子的幸福感、解决睡眠问题等方法,一点一点地带孩子走出阴暗世界,有效地制止了自残行为。文山市第三小学家长学校、文山州家庭教育协会家校共育试点学校随之成立,这无论是在三小的发展史,还是在文山州的家庭教育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高明光带领团队,引用外援,社会联动,在文山州市教体局、妇联的大力支持下,三级家委会将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线上线下一盘棋、学习交流两不误,力争通过一年的专家引领和自身成长,在学校组织的考核中成为“合格家长”“优秀家长”“模范家庭”,和孩子一起携手成长。

  平台搭建好了,但是事情往往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不,一名六年级学生张新一周没有来上学,他不想读书了。有老师建议:这孩子家庭管不了,来到学校多次打架,已经严重影响课堂正常秩序,建议转到私立学校封闭管理。

  高明光很重视这件事情,他果断地说:“学生在家里,父母管不了;在学校,老师管不了,那就只有到社会上去,怎么行?良心不允许,师德不允许,法律更不允许,再给学生一次机会。”高明光马上安排六年级各班60名学生代表集中学校多媒体教室,以“做更好的自己”为主题,开展“青春期心理疏导”座谈会,张新就在其中。接着开展新型家校合作方式——家校共育专题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家庭协会的会员、六年级的班主任和高年级的60名家长代表,张新的爸爸就在其中。高明光亲临现场,特别要求党员教师必须做好这部分学生及家长的工作,要相信孩子是能够转变的,他们的品质比成绩更重要。

  2021年,文山市教育体育局实行学区化办学,高明光作为学区长,再次把教育初心向大山深处延伸。到秉烈、柳井中心学校各完小及校点开展工作,常常伸手不见五指才回到家。他不放弃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学生,即使路途遥远。去秉烈迷你姐小学,一路上坑洼不平,是一所大山深处的小学,但是他依然驾驶着自家的车在大山深处行驶。他说:“那里虽然只有一、二年级共3位教师,但是,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这个孩子成长起来,这个家庭就是幸福的,我们要视导到位。”其实,坐在他车上的老师心里都清楚,在工作中,他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照顾自己的父母。他的母亲生病直到病故,他都没能好好地陪伴过;他的妻子病了,他要工作到夜深人静才去看望;他的女儿高三,他着急但是更牵挂学校的校园扩建项目和校园里学生的身心健康。人不是铁打的,高明光有时太困了,就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打个盹,办公室很大,22人挤在一起,但是没有人打扰他。

  “再给学生一次机会”,高明光给学生的仅仅是机会吗?2021年11月,学校被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评为“先进集体”,2022年5月17日,学生刘世航过马路时向为他让行的车辆鞠躬致谢。5月18日,学生彭美涵扶起摔倒在地的80多岁的骆爷爷。学校像这样温暖的、质朴的瞬间层出不穷。高明光给学生机会,给出的是学生、家长对校园的爱,是文明、善良和勇敢,更是温暖、爱与感动。

  高明光,一名普通的边疆地区小学校长,却有着博大的教育情怀。他从大山深处走来,又向大山深处延伸。JN江南·体育下载他始终以“还能更精彩”为追求目标,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断设想学校的规划与发展,潜心钻研管理,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用心、用情做教育,用挚爱为学生撑起一片幸福的绿荫。


本文由: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JN SPORTS提供